回顾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有许多经验值得总结,而最根本的是紧紧抓住了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这个要害,从上述六个方面做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总之,开发立体农业、发挥其独特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土地、光能、水源、热量等自然资源的潜力,提高人工辅助能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缓解粮食与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等相互争地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通过问作、套作、混作等立体种养、混养等立体模式,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的物质产量,从而缓解食物供需矛盾。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过多施用化肥、农药,使用塑料薄膜。
另一方面,工业化、城市化也需要占用农业生产用地、用水和用能等。3、再循环原则即尽可能再生利用或资源化,把废弃物返回工厂,在那里经适当加工后再融入新的产品中。给它取了个新名词:白色农业。换言之,都市农业是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的产业。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
同时,它还是一个自我维持系统,一切副产品都要再循环。绿色农业的发展之所以适合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国情,重要原因是它能够有效解决资源短缺与人口增长的矛盾,这就要求绿色农业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利用有限的资源保障农产品的大量产出,满足人类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该品种属珍珠豆型早熟中粒种,是食油兼用型优质品种。
在实验室接种黄曲霉菌条件下,中花6号平均毒素含量比感病对照低10%左右,抗黄曲霉能力在现有改良品种中居首位。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我国是花生 近日,由中国油料所廖伯寿研究员主持的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基础及中花6号的培育与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据了解,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的支持下,以廖伯寿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内外缺乏有效的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鉴定方法,通过多年研究,建立了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快速鉴定方法和技术标准,并于200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
据了解,在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的支持下,以廖伯寿研究员为首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内外缺乏有效的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鉴定方法,通过多年研究,建立了花生黄曲霉产毒抗性快速鉴定方法和技术标准,并于2006年获国家发明专利。自2001年以来,中花6号已在湖北、河南、四川、江西、湖南、广西等省累计推广1200多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9亿元以上。
然而,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应用于生产的抗黄曲霉品种很少。我国是花生 近日,由中国油料所廖伯寿研究员主持的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基础及中花6号的培育与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在实验室接种黄曲霉菌条件下,中花6号平均毒素含量比感病对照低10%左右,抗黄曲霉能力在现有改良品种中居首位。同时,中花6号还高抗青枯病,抗性率达93.9%。
该品种属珍珠豆型早熟中粒种,是食油兼用型优质品种。中花6号花生新品种 抗黄曲霉能力居首位 2010-09-14 00:00 · Wanda 近日,由中国油料所廖伯寿研究员主持的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改良基础及中花6号的培育与应用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在以上研究基础上,该团队在国内外首次培育出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蛋白花生新品种中花6号。同时,建立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鉴定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首次明确了花生黄曲霉抗性遗传属性及与其他主要性状的协同改良潜力,并通过杂交和遗传重组,创造出一批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的高油花生新种质,其中含油量达59%以上的抗黄曲霉兼抗青枯病种质为国际首次报道。
我国是花生黄曲霉毒素污染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长江流域和南方的广大青枯病地区,利用品种的抗性是防治污染的有效途径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2010-09-13 00:00 · Byron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
未来,在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的同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趋严重,而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则更将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介绍,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净增475亿公斤,达到5725亿公斤。
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研究员介绍,该研究项目将历时5年,实行全国大协作,以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北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水热土资源要素时空变化的作用过程、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制度与区域布局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旱灾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等六个方面的研究。该研究将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生产政策与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作为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唯一一个农业类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作为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唯一一个农业类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日前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该研究将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粮食生产政策与行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作为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唯一一个农业类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
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作为科技部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唯一一个农业类课题,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系统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研究项目日前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唐华俊研究员介绍,该研究项目将历时5年,实行全国大协作,以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南和西北粮食主产区为研究区域,选择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作物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水热土资源要素时空变化的作用过程、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作物种植制度与区域布局的影响机理及适应机制、气候变化条件下农业旱灾的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等六个方面的研究。
未来,在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趋势不可逆转的同时,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等对粮食生产的约束将日趋严重,而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则更将显著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稳定性。据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副司长彭以祺介绍,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总量将在2010年的基础上净增475亿公斤,达到5725亿公斤。
我国粮食科技攻关首次关注气候变化影响 2010-09-13 00:00 · Byron 专家指出,气温每升高1℃,水稻生育期缩短7-8天,冬小麦生育期缩短17天,直接影响单产水平而油菜含油量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产量2.3-2.5个百分点,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提高含油量,使单位面积上生产出更多的菜油来,这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一条新途径。
近日,市农科院传来好消息,在市科技兴农攻关项目的资助下,通过该院作物所油菜室科技人员的努力,成功育成三个高含油量双低油菜新品种,其中双低油菜新品种沪油19含油量高达49.16%,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74.15kg,较对照秦油7号增产6.43%,抗寒性强、抗倒性较好。隐性核不育杂交种沪油杂4号和显性核不育杂交种核杂9号的含油量分别为44.63%和43.59%,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分别较对照秦油7号增产6.62%和6.43%。同时,还培育了来自5个不同遗传背景,遗传性状基本稳定,含油量达50%以上的双低自交系种质材料37份。
上海市农科院高含油量双低油菜育种再出新成果 2010-09-20 00:00 · spring 我国是世界上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油料特别是油菜籽供应的缺口很大。在上海市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82.21kg,较对照沪油15增11.98%,抗菌核病和病毒病较强。
沪油19:2008年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含油量高达49.16%,芥酸含量为0.1%(国家标准2%),硫苷含量为18.87mol/g(国家标准40mol/g)。所以,近年来市农科院将提高含油量作为油菜育种主攻目标之一。
含油量达45%以上的显、隐性核不育临保系6份。含油量达43%以上的显性核不育两型系2份。
但是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大部分为稻后移栽油菜 我国是世界上食用植物油消费量最大的国家,油料特别是油菜籽供应的缺口很大。但是长江流域的油菜生产大部分为稻后移栽油菜,费工费时,想通过扩大种植面积来提高油菜籽总产很难。近三年来,三个新品种繁制种250亩,生产良种和杂交种1.8万公斤,2009年已示范推广8万余亩,表现出高含油量、优质、高产、抗病等优良特性。上海市农科院数十年来先后育成沪油杂1号、沪油15和沪油16等沪油系列双低油菜品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增产效果明显,深受农民欢迎。
在国家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平均亩产171.13kg,较对照秦油7号增产6.62%,低抗菌核病,中抗病毒病。转育获得含油量达45%以上的隐性核不育两型系4份。
核杂9号:200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芥酸含量为零,硫苷含量为19.95mol/g,含油量为43.59%。沪油杂4号:2008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芥酸含量为零,硫苷含量为29.61mol/g,含油量为44.63%
云南保鲜花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获3项国家专利 2010-09-20 00:00 · Vicky 虽不是山茶开花时节,但在上海世博会云南馆门前,却有两株盛开的云南山茶引得游人纷纷驻足。其中,在云南很普通的过山龙经过保鲜技术处理后,在日本等国家非常畅销。